1)明挖法地下工程施工期間應采取降排水措施,使地下水位降至工程底部 高程500mm以下。當由于地理環(huán)境原因,基坑嚴重潮濕,影響施工質量時,應在基坑四周挖明溝排水,明溝的底部宜低于墊層以下500mm。 2)施工期間,應嚴防雨水、地表水、施工用水灌入基坑。以防凍結深度因基土濕度的增加而增加。 3)冬季來臨時,不宜采用水撼砂,以防基坑積水,使基坑以下基土凍傷。 4)地坪以下當年不能完工的跨年度工程,因采取必要的保溫、防雨雪措施,嚴防基土、基礎受傷。 5)冬季開挖的工程,在澆筑底板前,應對基體采取保溫措施,并應隨挖隨筑隨回填,冰凍深度以下不得用凍脹土回填,冰凍深度范圍內用非凍脹性散體材料回填。 6)開春后開挖的工程,基底不得留有凍土。也可在基土融化后在澆筑混凝土。 膨脹土對地下工程的危害及防治方法
膨脹土中含有蒙脫石、多水高嶺土、伊利石(水云母)、硫化鐵和蛭石等多種強親水性黏土礦物成分,吸水時體積膨脹,失水時體積收縮。廣泛地分布在我國廣西、云南、湖北、貴州、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陜西、江蘇、四川、安徽等溫和濕潤的亞熱帶氣候地區(qū)。 1.膨脹土的特征 (1)膨脹土呈黃紅、褐、棕紅、灰白或灰綠等顏色。具有明顯的濕脹干縮特性,暴露在陽光下,易干縮龜裂。 (2)膨脹土多分布在山前地帶及 階地,盆地邊緣、低級階地下部也時有分布。因具有高塑特性,容易滑落坍塌,不能維持陡坎,故一般呈渾圓崗丘地形。 2.膨脹土地基對建筑物的危害及其原因 (1)由于各地膨脹土的物理、化學性質在、存在特大差異,故建筑物呈地區(qū)性成群開裂破壞的特性。大部分建成三、五年后出現(xiàn)開裂,有的一、二十年才出現(xiàn)開裂,少部分施工期間就出現(xiàn)開裂。 (2)地質條件相同的膨脹土地基,單層、二層房屋出現(xiàn)的開裂最多、最普遍,三層以上房屋開裂較少。條形基礎比獨立基礎易開裂,磚混結構比排架、框架結構易開裂,外形復雜的房屋比外形簡單的房屋易開裂。地裂開裂處的房屋,必定開裂。 (3)地基膨脹土土層分布不均,使不同土層的濕度變化相差較大,引起整體地基脹縮變形不一致,導致房屋開裂。 (4)建于膨脹土地基上的建筑物,因日照、朝向、通風條件不同,故脹縮量亦不同。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開裂。一般南、西兩面開裂較多,東面次之,背面最少甚至沒有。 (5)室內外濕差較大,引起膨脹土脹縮變形不均勻,導致房屋開裂。 (6)坡形場地建地下工程,挖土量不一,上坡挖得多,下坡挖的少,使膨脹土分布不均勻,吸水量亦不相同,特別是切破抄平后,基底暴露,坡肩、坡面、上坡、下坡、陰面、陽面基土內水分的蒸發(fā)速度既快又不一致,蒸發(fā)量不相同,使基土含水量變化幅度相差1~2倍,地基脹縮的變形量長時間的不均勻、不穩(wěn)定,使主體結構開裂毀壞。 |